您的位置: > 比特币行情> 正文

打印本文             

编者按:本文为 FTX-中文Discord 第一次社群活动中嘉宾的发言整理,几位Web3的深耕者深入探讨了 Curve War、新公链竞争、L2争鸣、东方NFT崛起、VC范式转移等热点话题,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主持人:Sino Global Captial-Sally

嘉宾:GBV-Johnson;HashKey Capital-Rui;FTX 的台灣區社群合夥人-Benson;深潮 TechFlow 创始人-Min;Nothing Research-0xTodd;Smrti Labs-Bowen

直播地点:FTX-中文Discord:

Q1: 最近的Curve Wars带起了curve生态,包括CVX之战,DeFi未来格局还会如何?甚至还有人说期待veNFT)的诞生,大家怎么看?

OxTodd: 我一直有个观点,Curve上各类项目的。没有Curve神助,这些锚定资产其实几乎没有任何生息的场景或者用途,而源源不断的$CRV奖励似乎成为了这些稳定币最重要的用途。

比如某M开头的稳定币,看下链上数据,不是存在Curve里,就是存在跨链桥里,然后跨到其他链存在其他链的Curve里。大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神仙奶妈产奶的速度是有限的。既然这样,就必须得有个方式来分配这些稀缺的资源,随之就有了Convex以及构建在Convex上的votium以及一系列贿选生态。贿选又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杠杆率差不多是13,意思是如今1块钱贿赂可以撬动3快钱的CRV奖励。

但这个也开始进入比较卷的状态了。于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将这些奶收入囊中。因此AC提出了ve(3,3),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能够看出,他希望分奶的规则变得有倾向,例如用一个Locker来把所有$CRV奖励分给手续费最高的池子。但是去Curve看一下就知道,现在手续费最高的就是他亲自推动的$MIM…

因此,Curve生态的演化就是一个“分奶”问题,而这个话题一定是一个长期话题,只有长期下去,它才能不断进化出最完美的样子。而DeFi生态,在分奶层面目前基本都是比较初级,很多都是大锅饭制度。

因此,Curve的进化争论都是好事,长期来看,大家都要效仿Curve的DAO模型,这个要感谢他。我们之前投了一个项目izumi,它就吸收了一些$CRV的分奶技巧,我觉得挺有意义。

很期待未来,Curve也成为DAO治理和分奶层面的“神”。

Rui: 我理解中Curve产生治理之争的核心原因是稳定币Swap能带来稳定的低风险挖矿收益,争夺的是挖矿资金池的流动性,也就是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承担一定潜在的损失获取稳定收益。治理权很重要,但市场上除了Curve和很少的一部分Defi协议进化到需要抢夺治理权的阶段。关于未来方向,我是觉得基于aave和uni这两个沉淀了绝大多数底层资产的项目是有把锁仓资金的资金效率再次开发的潜力的。

对于aave之前有很多利率衍生品的尝试,但这些尝试都不是很成功,因为协议再精巧也没人用,因为太复杂了,这一块我看好把存贷利率再分配的项目和新的基于长尾资产的借贷项目。

然后是uni,uniV3是有能力的做市商的提款机,但是做市策略规模有限,没有必要开发出来给大家用。那么另一条路是通过期权衍生品做对冲,把LP资产通过crypto naitve的衍生品做成风险中性的挖矿产品或许是个不错的路径。

我觉得defi的底层资产再涨10倍按照目前的BTC ETH价格来说可能性不大,头部协议的地位也很难短时间动摇,但是再分配现有的底层资产产生的价值是非常有机会。

Johnson | GBV: DeFi 太快,变数实在太多了,我从“变”这个方向入手把,有几个方向是大概确定的。

1. Curve的 veCRV 模式/ 生态,例如Redacted 等基于OHM或非基于OHM的bribing protocol。

2. 长尾资产的permissionless借贷协议。例如Silo Finance, Euler Finance 然后尝试加入veCRV借贷。

3. Crypto native的Game DeFi,例如Loot生态里的例如 MAGIC,Genesis Adventures等。例如MAGIC生态就可能会加入ve 模式

4. 链上衍生品的探索,我认为现有模式的链上衍生品(期权,期货,IRS)绝大多数设计都不是为DeFi量身打造的。而DeFi需要的是为DeFi 量身打造的on chain derivatives primitives而不是把中心化的一套搬过来放在链上在做一遍。

5. DeFi在L2s 的尝试, 以及建立的生态,解决L1 高Gas fee等问题。

总体来说DeFi讲究是可组合性,早期协议需要先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以及获取足够早期用户,再讨论协议设计是否最优,资产效率是否可以更高效。虽然DeFi的创新在这个阶段会比较难,但是玩法并不会停滞不前。

Min: Curve的战争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是收益平台的战争,Yearn.finance、Stake DAO、Convex、Frax和Wonderland,所有人都想通过控制CRV来把流动性从竞争者那里吸引到自己这边,其次有Curvevs 和Uniswap的稳定币交易量攻防战。

随着非稳定币项目进入Curve,比如,Tokemak的加入会让流动性战争继续,达到应该新的难以想象的激烈程度,将会有更多的新和老的项目想要融入这个生态而加入战斗。

至于DeFi的未来,还是需要用创新带来增量吧,要么就疯狂提高资金利用率加杠杆。

观察到的一些方向主要有:一个是“RdeFi” (Regulated DeFi受监管的DeFi),比如Aave Arc和Compound Treasury,为机构提供DeFi服务。

二,现实资产上链 Aave与 Centrifuge 合作推出了一个名为真实世界资产 (RWA) 的新市场,用户可以将他们的现实资产作为抵押品借入现金。

三,无抵押借贷,比如最近Coinbase上线的Goldfinch,还有TrueFi这种(貌似会改一些模式),但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B端的信用额度,长尾市场不大,因为币圈缺乏征信体系,以及风控手段,所以我还挺看好未来基于钱包地址的web3信誉评级,也算是一种征信吧。

总体上我对DeFi的热情没那么高,主要是智商不够,看固定利率跟我做微积分一样,看到一半就睡着了。

Benson:目前 DeFi 協議普遍面臨流動性忠誠度的問題,除了 liquidity mining 外有沒有更好、更永續能夠留住流動性的方式,這屬於 DeFi 2.0 要解決的問題。我個人覺得 Tokemak 的模式可能會在今年大放異彩。Tokemak 思考的是DAO與DAO的交互,而不再是局限於個人之見的博弈。舉個例子,想要在 Tokemak 建立新的的反應堆,就需要獲取對應代幣存入儲備池。

而這個過程就需要DAO to DAO式的溝通,用toke代幣去換對應代幣。這個過程就充滿着各種可能性:可以是以借貸的名義進行,引入新的專門針對DAO之間借貸的協議,或者加一層新的PCV協議等等。另外算法穩定幣也是一個 DeFi 尚未被攻克的聖杯,不管是早期的AMPL、中期的Basis,到最新的Fei、OHM、UST等等,在機制上都是仰賴較狹隘的賽局理論,沒辦法做到真正的錨定。

我個人覺得UXD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算穩,用delta neutral的部位做擔保,印出UXD,機制上很接近持有現貨+空單套保,但同時保有可使用的流動性,還有潛在的funding收入。

大道至簡,或許真正的算穩不需要仰賴太複雜的賽局機制,目前市面上算穩賽局的均衡都是很樂觀的,基本上遇到corner situation就會爆掉,譬如Luna螺旋升天大家都開心,但如果是往下螺旋可能就會死了,UXD 的模式是值得關注的。

Bowen: 1.Curve 作为2020年的 DeFi 无冕之王, 做到了TVL 24 Bil 的 稳定币 和 同质化代币【WBTC/SBTC , ETH/Lido ETH】的做市深度, 超越了大多数中心化交易所的稳定币 FX 市场划点和深度, 现在很多OTC Desk 的稳定币交易也会经过CRV。

2. 算法稳定币的层层迭代, 稳定币发行犹如美联储印钞, 每一个新的项目方都想从不同的角度取代USDC, USDT, DAI 在生态中的地位, 比如说FXS, MIM, UST, FEI等多链85% asset back 带有defi 收益属性的algo stable coin 。 然而这些新的Algo Stable Coin 为了增加circulating supply 和 utility ,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了可以上3crv / algo stable coin 的池子增加市场公信度。 所以如果未来会有更多的算稳项目, 未来CRV 治理代币的竞争就会持续下去。

3. DeFi 的Compostability 是核心, 并没有一家能做好全部, 如何可以生态再组合, 可以打开很多扩展空间。

4. Crypto Degen 社区有很多奇怪的文化风潮, 自成一派别, 比如说 Arbit 上的 Magic, Tezos上的Hdao, Polygon 的 Crypto Raiders, 和 AAVEgotachi , 虽然很古灵精怪, 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很自下而上的社区感。

Q2: L1 vs L2,L1格局是否逐渐落定,老牌公链(如cosmos)还有机会吗? 未来的新机会在二层还是一层中爆发?

Johnson | GBV: WAGMI,我觉得是有机会的,但是大多机会持续时间会比较短,除非有非常强大的社区以及生态。

资本会考虑低估高估如果生态A 已经涨了10x 而生态B 没有涨过的话,资本则会认为生态B是相对低估的,所以一旦资本进入则会出现爆发。

二层网络的机会和公链的机会略有不同,虽然二层的生态打法也会和公链的打法类似,例如出现生态基金,原生的主要协议等。

短-中期未来二层的机会主要出现在于Boba, Optimism, Arbitrum, Metis 等基于 Optimistic Rollup 技术的Layer 2,目前只有Boba 和Metis 发了Native token 去激励自己的生态,而Optimism和Arbitrum 暂时还没有发币。我认为二层网络只有发币了才能开始激励自己的生态,如果没有币的激励,第一批用户很难迁移过去。

不管是二层也好或者公链也好,第一批用户永远是Degen—第二批用户DeFi的Power users,---> 第三批用户才是数量更多的普通用户。

Sally: 这个倒是蛮有意思的,二层有币无币对于用户端的激励影响会很不一样。

Min: 去年到今年最大的投资主题就是扩容战争,新公链 VS L2,今年战争继续……我相信未来是多链的,每条链都会有自己的出路,但是这个得熊市才能见真章,更看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特色的公链,比如游戏,NFT……就新公链而言,目前有两个MEME,2021年是 SoLunAvax ,现在FOAN开始崛起(Fantom, One, Atom, Near),我更关注后者,新公链上依然有大量的机会,特别是一些Native的东西,而不仅仅是Fork以太坊上的东西,比如DEFIKINGDOM

从另一个角度,大型VC是有推动L1叙事的需求,赛道天花板足够高,能承载足够多的流动性,大公链的一级半融资也特别活跃,比如最近某大公链折价卖了1B。

L2的话, 重点还是关注zkEVM,毕竟V神发了话,说从中长期来看,随着 ZK-SNARK 技术的改进,ZK Rollups 将在所有场景中胜出,几个方案都在关注中。

新公链和L2抢用户的一个核心点在于入口吧,至少目前来看,交互L2的成本和体检其实不如新公链,所以这个时候争取大型交易所的桥接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降低用户的交互成本。

0xTodd:一个L1公链该怎么发展?

融资→补贴+刷数据→拿着数据再次融资→再次补贴+刷数据→拿着数据再再再次融资(包括向散户出售)→再次补贴+刷数据→…

无限循环法,谁循环的次数多,谁就更厉害 。最有钱的L1还可以请Curve、AAVE和UNI来助阵,邀请难度依次增加,邀请成功可以加速循环。

L2相对会困难一些,像Arb和OP还没发币。因为没有补贴,它们的速度比L1肯定慢一些,但是要给它们机会。没有补贴,会少很多Fork类项目,因为这些Fork只赚快钱。好在它们正统性不错,因此还有一些为爱发电的项目诞生了,它们仍然有ETH创业者的基因,我认识挺多有创新的团队,虽然被ETH的高GAS限制,但是仍然优先选择了Arb,比如我们领投的Divergence。再比如Arb上孕育出了Magic这样的marketplace,这样有趣的另外像Metis Boba这些L2有代币,发展可能会更快一些。

总结一句话,L1 L2都有机会,但是L2我们真的要给它们更多耐心。

Sally:总结一句,要有耐心,给L2多一点的时间。

Bowen:LAYER1 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DEX 用户地址一共400万, Opensea 越活跃地址 30万。Polygon 因为30万地址参与的Sunflower gas 到 600gwei, Arbitrum, Sol都发生过宕机 , Dfinity 因为nft发行而堵塞。

Layer1 虽然每家都粮草充足, 但是并不是每家都可以经历战场的考验。

Zksync, Starnet, Aleo, Aztec 这些明星ZK 团队现在尚未上线, 我比较期待Computation 和 Storage 分离的架构。

L2 的 生态我比较喜欢Arbit, GMX, DOPEX, MAGIC, HND - 衍生品, NFT 交易, 借贷都有原生的开发者, 生态比较健康

最近我也在重新看Dfinity 生态的开发者,很多Social Fi 的项目, 去中心化 Reddit , Twitter, psychedelicDAO 等开发者有点像是2016年的ETH 社区, 都在开发工具和底层, 非常有创意 但是没有killer app

我很同意0xTodd 的说法, 给他们更多耐心 , 现在还不是说结果的时候。

Benson:就像Johnson說的,這波 FOAN (FTM、One、Atom、Near)突然走得比大盤強很多,也有可能是資金輪動到之前還沒漲太多的公鏈,基期低比較容易受到游資青睞,短期從EV角度來看,比起 SoLunAvax,FOAN 上的機會肯定是更大的。

我個人覺得 Layer1 的機會在於 zk-rollup 的開發速度,L1公鏈必須趁zk還沒完善之前盡可能攻城掠地,由於 zk 對於計算資源要求的比較多,實作上更複雜一點,普遍應該會慢 op 系的L2大概半年左右,op-rollup 的七天退出期實在是太長了,嚴重破壞使用者體驗。

不過長線來看,我個人還是覺得 L2 不會是終極解答,一切還是要看 ETH2.0 本身的發展,因為Layer2 會破壞 DeFi 的可組合性,比方說,Aave 只在 Polygon 上可用,而Uniswap只在Optimism上可用。我們無法進行一個同時調用 Aave 和 Uniswap 智能合約的交易。協議碎片化導致可組合性受到限制,這會讓 DeFi 的吸引力下降。

除了協議碎片化,流動性也是被割裂的,雖然現在已經有部分頂級協議搬到 L2 上了,但整體交易量和 TVL 跟主鏈版本的都還是差了不是一點半點,主要就是流動性割裂的太嚴重了。

Rui:我挺看好Cosmos的,Tendermint这个框架是目前EVM框架之外最稳定最好用的一键发链工具了,并且非常自由,可以接入IBC生态也可以不接入,IBC的桥接功能做的很好,跨链快准稳。之前Cosmos没有针对Tendermint框架收费任由大家发展,但随着越来越多链加入IBC生态,ATOM的价值捕获也会越来越清晰。另外很有趣的一个点是,Cosmos网络中并没有规定哪条链必须是Hub而是由市场决定,这也意味着Cosmos会更开放。

除了Cosmos的老牌公链之外就是Polkadot和Dfinity,这两个其实技术方向都挺好的,但是没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态,并且已经在做生态之前透支了本币的涨幅,依靠本币的涨幅带动强赚钱效应的基础设施难度很大,反倒是可以期待跑出些不一样的生态来。

在我的理解中avax、matic、bnb和很多新公链就是从fork以太坊生态开始,慢慢寻找自己的生态方向,BNB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往游戏上走从圈外导流。avax、matic更多是两极分化,一方面是一些头部以太坊Defi协议的低Gas平替,一方面是一些原生的赚钱效应很强的项目。但这两者的增长都有上限,并且新的链会从老的上面抢用户和关注度。所以他们对于这些L1来说,找到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对于general意义上的L2,我个人理解中最早期的发展方向也是这样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通过和以太坊共享安全性迁移一部分优质的协议和开发者。另一方面是通过原生代币的上涨吸引一部分对赚钱效应有很强需求的用户,但是要完成原生代币的发行这块才能实现,在有一定用户之后再去扶持一些原生的协议。这些L2有正统性,继承了以太坊庞大的开发者群体,相信会有一批原生的有趣协议出现。

但说实话,L1的应用和底层都太一致了,相比于L1巨头之间的竞争,我反倒是看好类似ar、mina这种功能类,能为其他L1做服务的链。

Sally:Q3:最近这两周,华语圈NFT包括周总pantabear还有之前异军突起的河里人以及即将上线的老牌IP冷兔X Rabbits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有人说华语nft要逆袭了,我们离华语nft国产之光诞生还有多远?在你看来,我们现在处在历史滚滚向前车轮的哪一个阶段?

Min:我来抛砖,问我滋不滋瓷国产NFT,当然滋瓷,华流才是最屌的。

发散一下,我认为Token 和 NFT 慢慢会成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我一直很看好加密潮牌这个叙事(虽然我穿阿迪王),甚至认为未来的“Supreme”首先出现在数字世界,再映射到物理世界。

首先,在我看来,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Crypto、甚至是宗教都是一个Ponzi,没有增量或者集体挤兑都会大崩塌,问题是怎么去维持Ponzi,社保养老金是国家力量强制锁仓,但是更加高级的手段是文化(讲故事的能力让人类成为地球BOSS),让你心甘情愿锁仓。

比如,钻石,就是一堆碳嘛,人类史上最牛的营销之一,但是讲了一个“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mond isforever)的故事,和爱情绑定,就变成了一个实物NFT的(3,3),买入,Hodl&质押(天天戴在手上)……

所以,一个牛逼的NFT肯定是带有文化属性在的,无论是来自原子世界(比如杰伦熊),还是来自比特世界的Crypto Native(PUNK),因为总有人把他当成“消费品”,永久(3,3)。

OxTodd:赞,我来接棒。今天咱们在中文频道,聊这个确实非常应景。华流最屌+1。

我的感觉是华人还是得玩自己的NFT,毕竟这个文化冲突就在这里。说实话,有些欧美画师的作品我确实get不到这个点? 。NFT这个东西本身技术门槛很低,它更多的是艺术品,那圈外很多人才都可以低门槛地进入,我相信未来会有华流里很强的NFT出现。

另外我觉得NFT华语这块,似乎台湾的氛围现在更胜一筹,一会可以听 @Benson  详细讲讲哈哈哈。中国内地目前有这个监管要求,例如数字藏品需要T+180才能出售,限制二级市场交易等等,这些其实多少会影响NFT资产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反而港台马来或旅居欧美华人NFT或许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出来。总之十分期待。

Johnson | GBV::我觉得是要懂得NFT的playbook,Web 3 是一个Global Movement,无国界,只有找到了自己的Product market fit,独特的玩法,自然而然就会有广泛关注。我相信每个地区、文化、都会出现自己独特的NFT文化,并且带给世界新的认知。

Sally:很有意思的是,咱们今天的嘉宾有很多就是资深加密收藏家,个人来说很好奇大家从用户/行业从业者的视角如何看

@Benson 我知道台湾地区像是woody他们应该有看NFT,社区很多人也是BAYC/MAYC等蓝筹NFT早期拥护者,benson不知道怎么看呢。

Benson:Pantabear 交易量有到過 OS 的第一名,這是Justin Bieber的小賈熊都沒達到的高度,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華人NFT的龐大潛力了。不過我沒買,看你們賺錢真難過,內牛滿面。

Benson: 順著Tod 的話講,台灣現在確實是挺瘋 NFT 的,有一個類似西方 CyberKonz 社區的 Fomo Dog,有次文化的 Demi 社群,還有鹹酥雞(台灣炸雞?)店也發NFT

我參加過BAYC社群聚會,發現參與者很多我都不認識,很多是原生幣圈以外的人,可以說NFT的敘事及文化包容力,可能大過傳統幣圈,這點也可以從NFT牛市跟幣圈牛市週期不同看出來

最近台灣有一個藝人叫做陳零九做了一個yolocat 的項目,把個人收入的9%分出來給這群NFT holder,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玩法,粉絲從content consumer轉變成 artist investor。我個人覺得這玩法非常web3。

因為愛你所以買NFT,因為是你的投資人所以吹你的作品,因為吹了你的作品所以更多人愛你,這種正向回饋,也是一種狂粉飛輪

Rui:我并不认为华人在NFT领域真的落后了,华人拥有APE的不在少数,并且有很多很火的匿名项目都是华人在背后主导的。只是说一方面大家用的都是英文沟通(英文是最通用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家经过 DeFi 的洗礼,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无论是华语NFT还是啥语的NFT,能否找到核心的叙事和target的买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持续不断的建立预期,让用户看到团队在做事,NFT的流动性一般,只要大家都33,充其量是卖不掉,不至于会暴跌。APE是个很好的例子,社区凝聚力极强,成为一种图腾般的信仰,不断有新的预期出现,结果就是熊市跌不下去,牛市都在涨。华语NFT团队中我暂时还没看到有这种运营能力和对Crypto Naitve理解能力的。

文化类的NFT会更有趣,这类NFT大多有一些圈外资源的背书,自然也就存在基本价值的预期。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玩家群体的不同,并且其他地域/不了解这种文化的人会因为价格的暴涨产生FOMO情绪,这会导致NFT价格的快速Pump。但是一旦Fomo情绪不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社区教育和内在价值才能撑住价格。就比如说周杰伦的NFT,这种有明星IP背书的NFT是有比较清晰的价格预期的。

0.4E的时候买,大家的预期是实在不行周董那么多粉丝,演唱会好点的座位也就这个价格,总会有人买单,实在不行后期项目方给NFT做点实体的赋能作为粉丝就支持了。但铁粉的购买力也是有上限的,随着价格上涨这种预期差逐渐被搬平,就需要项目方给新的实际的roadmap和utility的预期为下一波的pump作准备。

Bowen:国产NFT 和潮牌/奢侈品是类似的, 有地区性, 比如说钻石是全球ponzi , 但是翡翠是东南亚ponzi。 大家都需要区炫耀, 显示自己很流行, 很酷, 很有品位。 所以会有一批一批的新brand出来, 代表新的新型人群。
 

明星带货肯定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就像之前冠希的Clot。 我觉得未来肯定每个流量明星会有自己的唱片NFT, 潮牌NFT, Profile NFT。 在纽约见到Chainsmoker ,他说他投了一个NFT 唱片公司, 就可以让top bider 和他一起合作一个 mix。 这个粉丝经济就很cool 而且是很好的utility。

Sally:Q4: web3 叙事似乎又回到了大众视野,不管是早期VC驱动叙事还是不久前科技大佬决战顶级VC的web3之战,各位能谈谈自己对web3的看法以及看好的项目吗?

Min:由于一直是做苦逼的内容(各位哥哥姐姐,多多支持一下我们),所以一直比较关注创作者经济吧。

这个逻辑在于,WEB2的互联网不是为了促进资金流动而建立的,而是信息,所以其盈利模式就是基于免费产品的注意力经济,而注意力和流量本质是沉淀在平台而不是创作者那里,所以平台往往变得很大,创作者更多是被“压榨”。

WEB3可以让注意力经济变成所有权经济,作者可以真实拥有自己的内容并作为一种资产,直接连接用户,并且可以让传统的支持创作者(打赏&订阅)成为一种投资行为,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共享内容成果。

举个例子:这就是一个案例,感谢Benson,目前创作者经济龙头算是OPENSEA吧,但这个算是WEB2.5,肯定会有更加性感的平台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至于具体的项目,我还在学习研究,欢迎大家多多给我推荐。

Johnson | GBV:我来简单说说。web 3.0 可以包括太多了。

1. Social token 以及social fi,例如如何把personal token 有机的结合到DeFi的玩法来,NFT pfp怎么做成可持续,手机钱包等可以做的更能把一些Crypto native的东西打通。

2. 元宇宙的发展以及玩法,如何结合web 3.0 的一些中间件。例如地产的租赁,广告服务。元宇宙装饰衣服等

3. Web 3.0 native的 应用以及独特文化的工具。例如 (3,3), ape, rekt, meme等文化的产生以及如何运用到各种生态里面去。

OxTodd: 看好什么赛道和方向是最难聊的话题了。我有几个观点,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流血冲突的。web3既然叫革命,它的竞争一定要是你死我活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现在很多web3应用,支持metamask钱包链接就叫自己web3,或者支持展示了NFT就管自己叫web3,实在是有点“何不食肉糜”那味儿了,这些微创新怎么看都不特别像是革命该有的样子。

我上个月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核心观点是希望,web3能够真正关注到普罗大众才好。今天和大家聊的都特别开心,主要因为大家的涉猎都非常广泛,但是其实这不代表普通人or其他行业的人也能有这样的知识积累,能把现在这些web3用得这么顺手。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大家都很忙碌,不像我们一头扎在里面,他们需要的web3必须解决web2提供不了的东西,才算及格,不能光玩阳春白雪的东西为卖点。

我说个指标——中国的乡镇地区人口有40%,我想至少他们之中的1/3要能顺利地使用这些web3,我才相信它们是可能改变世界的,才能承载它该有的使命。

Rui:首先我不认为所有人都适合Web3,数据归属于自己的这个定义讲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没有了搜索和推荐算法,很多人的生活会过的非常困难。就比如说链闻没了很多关于crypto的优质内容就找不到了,用户需要自己去发掘属于自己的信息流。再比如生活在微信的流量矩阵里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的成本,但至少舒适。所以Web3在很长时间段内一定是小众的,需要大量优质内容沉淀和赚钱效应才可能激发更多的人进入。

其次我觉得所有说要做Web3领域的twitter、facebook项目的都没可能做成。一方面Web3的使用体验肯定不如Web2,链的作用是在低信任条件下分配各个参与者利益的,利益只针对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啥内容都需要上链的,天天gmgn就算上链了能产生什么价值呢?另一方面Web2的流量矩阵基于的是数据,Web3把数据回归个个人,这本身就无法建立流量矩阵,比如说用户从微信迁移到tg聊天内容就损失了,这有很大的迁移成本,但如果这些数据都在链上迁移就几乎不用考虑迁移成本。所以Web3应该是模块化的针对有价值的数据,产品形态是一个个模块化产品通过可组合性拼接。

那投资Web3就应该投资一些核心的模块,比如说身份,比如说存储,比如说链上数据的读取和解析,这些属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无论Web3往哪个方向走,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Bowen:Web 1 所见即所得 (所有能读的能玩的能查的邮件)

Web 2 所荐即所得 (所有你能买的,玩的,吃的,都是基于大公司或对你有影响的朋友/KOL,上“货架”或某种形式,推荐到你面前供你选择)

Web 3 所建即所得 (参与建设的人,拥有建设社区和遵循新规则的获得)

Web3 最明显的就是 Metamask connect wallet 进入, 所有交易都是Smart Contract layer 记录, 所有人都可以看你的链上操作记录。现在的Web3 可能是2000年, 大家也只能做展示NFT Profile 的展示页面, 但是我很看好Creator Economy, DID, Social Graph, Onchain Credential 的应用场景和可组合性。

比如我们的好朋友在做的Project Galaxy, CyberConnect。

Benson:web3 本身的邏輯是很政治正確的,一種還權於民的概念,讓使用者成為部分網路/組織的擁有者,這可以打破很多關係的界線,像剛剛我提到的,陳零九發行的 yolocat 讓持有者從粉絲變成投資人。

傳統內容生產者,不管是藝人、作家還是漫畫家,其收入都被中間的經紀商或是平台抽很多,這沒辦法,流量都集中在這些中間商手上,除了分潤機制的不公平,有些中間商賺的也不是產品本身的收入,而是廣告注意力,這讓許多有才華的內容生產者異常痛苦,因為他們只能做一些譁眾取寵的作品吸引大家目光,譬如記者會一直報導腥羶色的文章,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想報,是因為平台只看流量,而有流量才能賣廣告。

但 web3 可以顛覆這個模式,一個創作者不需要10萬個普通粉絲,只需要1000個真正願意掏錢的狂粉就能夠存活,如果一個創作者願意在數位世界創作,並且把部份利潤利用 DAO 募資或是 NFT 的形式分給粉絲,用智能合約現金流工具譬如 superfluid 綁定,定期分潤,這就是一個很好的web3應用,這些從 content consumer 變成 investor 的粉絲比起一般粉絲有著更強大的黏著度以及傳教士屬性。

我個人認為這種創作者經濟衍生出來的 web3 項目,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賽道。


Yuga Labs 或对元宇宙/Web3 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撰文:Pedro Herrera,DappRadar 撰稿人

编辑:南风

撰文时,Yuga Labs 的 6 个 NFT 系列已经占到了以太坊上 NFT 市值的 43%。

上图:Yuga Labs 的 6 个 NFT 项目的市值,数据截至2022年3月29日

不到一年前,也就是2021 年 4 月 28 日,Yuga Labs 推出了「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AYC),这是 NFT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BAYC 与CryptoPunks一起引领了 NFT 热潮,在 2021 年见证了创纪录的交易量。这两个 NFT 项目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越了区块链领域,达到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地位。CryptoPunks 和 Bored Apes (无聊猿) 已经通过知名拍卖行佳士得 (Christie’s) 和苏富比 (Sotheby’s) 成为主流,并成为数十位名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因此,当 Yuga Labs 宣布收购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知识产权时,整个加密社区陷入一阵狂热。

收购 CryptoPunks 知识产权几天之后,Yuga Labs 通过公布其元宇宙计划后再次登上头条,包括其备受期待的代币ApeCoin以及 BAYC 生态系统元宇宙项目Otherside。Yuga Labs 经历了从最初推出 BAYC 这个当时铸造价只有0.08 ETH(约合 120 美元) 的 NFT 收藏品到发展成为一个领先的 Web3.0 品牌。Yuga Labs 目前的估值已达 40 亿美元,并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元宇宙生态系统。本报告将从不同角度阐述 Yuga Labs 公告的影响,并阐述这些最近的行动在 Web3 和元宇宙的前景中的含义。

关键信息

Yuga Labs 成为了 Web3 领域的主导力量,其 6 个 NFT 系列的总市值约为 81 亿美元,占以太坊前 100 名 NFT 收藏品项目市值的43%

ApeCoin代币通过其 23 亿美元的市值加强了 Yuga Labs 的品牌定位。

由 Anderseen Horowitz (a16z) 和 Animoca Brands 牵头的4.5 亿美元投资(估值 40 亿美元) 进一步推动了 Yuga Labs 的元市场计划。

目录

Yuga Labs 的 NFTs 占据以太坊上 NFT 地板市值的 43%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底价在收购后上涨

作为 BAYC 生态的经济引擎,ApeCoin 代币的市值接近 23 亿美元

4.5 亿美元的投资提振了 BAYC 元宇宙

对 Web3 领域产生的影响

Yuga Labs 的 NFTs 占据以太坊上 NFTs 地板市值的 43%

在收购 Larva Labs 拥有的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知识产权之前,Yuga Labs 已经控制着整个加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名字之一:Bored Ape Yacht Club(BAYC)。BAYC 系列包含 10,000 个 NFT,成为了 NFT 头像运动的代名词。该项目受到 NFT 社区的广泛欢迎,并很快被著名的 NFT 收藏家所寻找,最显著的就是好莱坞、体育和音乐名人。这些名人的高度参与给这个 NFT 系列带来了一种与现实世界中的奢侈品牌相似的独特性。

除了10,000 个「无聊猿」NFT,Yuga Labs 的 BAYC 生态系统还包含其他3 个额外的 NFT 项目

The Bored Ape Kennels (BAKC,无聊猿狗舍俱乐部)

The Mutant Ape Yacht Club (MAYC,突变猿游艇俱乐部)

The Bored Ape Chemistry Club (BACC,无聊猿化学俱乐部)

这些 NFT 系列展示了 Yuga Labs 实现的高实用性。「无聊猿」NFT 的持有者们已经免费获得了BAKC(总计 10,000 个) 和突变血清 (BACC),比例为 1:1 (外加 Gas 费)。

编者注:BACC 总共包含 10,000 份 NFT 突变血清 (Mutant Serum) ,由 3 种不同的突变血清组成:M1 Mutant Serum、M2 Mutant Serum 和 Mega Mutant Serum。BAYC 无聊猿的持有者在空投到 BACC 突变血清之后,可以选择将 BACC 血清与 BAYC 无聊猿进行结合以铸造 MAYC 突变猿 NFT,也可以选择在 OpenSea 等平台上将 BACC NFT 进行出售。注入 M1 或 M2 血清的 Bored Ape (无聊猿) 外观会有较轻微的变化,相比之下 Mega Mutant Serum 所带来的突变外观会更为疯狂以及难以预测,因此这种血清的价格更高。此外,血清在使用后将会消失。

BAYC 生态系统是整个 NFT 领域中最强大的群体之一。根据 DappRadar 的 NFT 价值估算工具,BAYC、BAKC、MAYC 以及 BACC这 4 个 NFT 系列的市值估计为 55 亿美元,这一市值占了以太坊前 100 名 NFT 收藏品系列的底价市值的29%。如下图所示:

Yuga Labs 或对元宇宙/Web3 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撰文:Pedro Herrera,DappRadar 撰稿人...

关于我们

币安下载官方app|币安iOS版|币安安卓版|币安电脑网页版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币安官网渠道 数字区块链交易平台 Powered by binanc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