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比特币行情> 正文

打印本文             

作者:星球君

星球日报编者按:今天,互联网世界正在沉浸式热烈探讨Web 3.0,探讨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的创新,探讨风险投资的范式转移,探讨新一代开放互联网的形态和应用。

这一切既是新的,又不是新的,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我们今天探讨Web3.0,正如15年前的互联网从业者研究Web2.0。

2006年,商业互联网、服务型互联网还是新鲜的词汇,那一年是媒体报道里 Web2.0 被热烈讨论的一年。一方面,互联网初代的博客、分类信息、垂直门户网站遭遇寒流和资本撤退,曾经火热的博客网、猫扑网等大规模裁员;另一方面,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电商等平台开始蓬勃发展,Google和国内的百度、新浪等巨头押注2.0。人们探讨泡沫的存在,但也期待创新的力量。

但无论如何,当时的人们一定无法想象15年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会发展到今天庞大的模样,正如我们现在对Web 3.0的畅想,恐怕也只是管中窥豹。我们能做的,只有随着时代趋势,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回看历史总是有趣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5年前的科技媒体上对Web 2.0的看法,本文来自新浪,作者杨云高,发布于2006年8月:

博客、播客……Web2.0热还在升温之际,7月4日,新浪博客3.0上线。一位传媒业内人士却对记者表示,“Web2.0快over了!”

李想、高燃、茅侃侃(星球日报注:他们三人是曾经最炙手可热的80后创业偶像代表,李想创立了汽车之家和理想汽车,三次带领公司上市敲钟,茅侃侃则于2018年创业失败自杀,令人唏嘘)对这话肯定不以为然。这三个1980年代出生的毛头小伙子,今年5月还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大谈Web 2.0创业,大谈风险投资如何看好,他们断然不能接受这种唱衰论调。

显然,对Web 2.0乃至目前的互联网是否存在泡沫危机,不同位置的人,看法自然不同。不少人担忧的Web2.0泡沫,还未吹大到破灭,新浪又推出了3.0概念。它是吹了一个更大的泡沫吗?

“Web2.0热潮,实际上为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形成推波助澜。”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说,Web2.0本身是互联网的一个革命性标志,但问题是,人们的期望太高,太想从中获利了。“这轮互联网泡沫今年底或明年初就会破灭。”他甚至这样预测,而他之所以不愿具名,是因为“这样预测,别人肯定会来质疑你,因为你可能砸了很多人的饭碗。”

一旦涉及到“饭碗”问题,即使互联网果真存在泡沫,利益相关者看到的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对比分析2001年的第一轮互联网泡沫,新一轮互联网泡沫——即Web泡沫2.0,在人们的预料中悄然膨胀。正如17 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一样,郁金香在投资人眼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泡沫中的互联网亦然。泡沫是一场游戏,心照不宣的参与者击鼓传花的游戏。

Web2.0拜物教

2006年2月23日,《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表明,普通互联网用户对Web2.0知者甚少,73.3%被调研者不了解Web2.0。

一个在2006年仍为多数人所陌生的Web2.0概念,何以在2004年就发热、2005年热得发烫呢?

所谓Web2.0,最初由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他认为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到现在为止,对Web2.0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分歧。

在多数人眼里,Web2.0与博客可画约等号。一种被使用较多的定义是,Web2.0是以Blog(博客)、SNS(社会网络)、RSS(聚合内容)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靠xml、ajax等新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

2005年10月,旧金山人声鼎沸的Web2.0会议上,摩根士丹利的互联网投资女皇Marry Meeker用她鼓动性的语气说:“变化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头十年互联网商业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在演习,机会与变革将会非常巨大。”而英国皇家电视协会、BBC总经理Thompson则口气沉重地说:“令人震惊的时刻到了,数字化浪潮的第二波远比第一波更具破坏性,传统媒体的基础将受到猛烈冲击,把我们席卷出广播之外。”

是时,Google发布了典型带有Web2.0色彩的搜索服务“Co-op”和“Note Book”、新闻集团又开始了一轮Web2.0收购运动、博客书(Blooks)在美国异常繁荣,投资高潮在美国进行得如火如荼。Web2.0点燃了更多巨头的网络热情,BBC宣布放弃传统广播业务决定完全数字化再造,甚至美国的可口可乐、耐克、柯达都宣布建设自己的社会性网站来加强客户服务。

这种对Web2.0的狂热,半年后在中国续演。2006年4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Web2.0年会上,满眼都是正在找投资的小网站创办人。很多人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运动。马云率领雅虎中国亮帜Web2.0,央视国际网宣布重组,甚至新一轮社会性网站的建设也都围绕着一个核心“Web2.0”。

在这种狂热中,总会有一些理论被相机抛出来,以达到用理性来加固这种非理性狂热。摩根士丹利用技术性的语言,把这种再造描绘为“UGC(用户产生内容)/个性化/社区化”,鼓吹者还搬出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转换”,指出“Web2.0”以及金融、传媒、娱乐业在内的新经济也在面临着一次“范式转换”。他们描绘说,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90年代,再到2000年以来,一共发生了三次重大的价值演进,经营焦点由“公司-竞争-消费者”逐步演进,商业模式按“生产型-市场型-体验型”演进,经营重心是“大众-细分群体-一对一模式”,消费者角色则由顾客变成了参与者。

必须承认,互联网经济确是“理念经济”,“门户”、“搜索”、“竞价排名”、“电子商务”等等,一个新理念可以催生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和一批成功企业。像美国的flickr、Myspace、Youtobe、Facebook,中国的猫扑、网友、土豆、豆瓣、博客网,也的确激发了更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很多没毕业的大学生,凭借点子和技术搞个小网站,再贴上Web2.0的标签,就跑到今年4月的中国首届Web2.0年会上找钱,期待成为下一个丁磊。

聪明如高燃者,自然不会错过Web2.0概念,他将Mysee直播网的web TV业务形容为Web2.0与TV的私生子。

各支创业细流的交汇,冲撞出Web2.0泡沫,并进而推动Web泡沫2.0 的形成。

没有天使,只有资本魔杖

创办Mysee.com的高燃,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下,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他目前的成功,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江苏远东集团的老板蒋锡培。

在蒋的默契配合下,高燃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诉说了一个动人的创业故事。情节简介如下:大学时代的高燃即表现出社会、商业活动的天赋,他曾拿着创业计划书游说杨致远,欲得到雅虎的投资,未遂。后又转攻有私交的蒋锡培,但远东公司董事会经过讨论后认为,投资高燃的项目存在风险,予以否决。既然公司不投资,蒋锡培索性自掏腰包,支助高燃100万元创业。

蒋的身份一下转为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人(ANGEL) 源自美国,指为新创业的公司提供风险资金的个人。在硅谷的投资体制中,一些机构专注于后期投资,一些机构专注于前期投资,但在前期之前,还有一个天使投资。越往后期,公司越成规模,团队越成熟,风险就越小,但回报率也相应越低。

蒋锡培投资高燃后有什么回报呢?至少,高燃的创业故事,为蒋锡培做了免费的、高美誉度的广告,这个广告的价值或许已超过100万元。至于蒋与高今后如何商业双赢,另当别论。

蒋锡培是个特例,他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使投资人。正如慧聪董事长郭凡生评价,蒋这个投资不叫天使投资,而叫慈善投资。他反问蒋锡培说,“如果你只有一百万,你会给他吗?”

显然不会。因为蒋锡培钱多了,所以有了Mysee的顺利开张。同理,因为资本多了,Mysee们也如雨后春笋。互联网第二波热潮的背后推力,是钱。

“今年下半年至少会有30亿美元投入中国。”3721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周鸿说,“据我所知,现在有不下30个基金进入中国。每家基金都会有1亿至2亿美元的份额。”

再往前推,2005年Web2.0大热时的第四季度,每个月就有不少于1亿美金的风险投资(VC)落入本土创业企业的口袋。来自硅谷的DCM将其全球投资额的20%-30%投入中国,仅软银赛富一家VC就在2005年对15家公司投入2亿美金。

2006年一季度,超过40家国际VC进入国内,投资总额达到26亿元,15个互联网投资案例的投资金额近1.5亿美元(约为12亿元人民币),占整个投资金额的一半。这些数据出自第三方调研机构清科公司的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共有233家本土企业获得总计10.57亿美元的创业投资。海内外创投机构在这一年为中国市场的新募基金达40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投史纪录。继美国、以色列之后,中国成为第三大创业国和风险投资国。

中国故事,正成为投资机构在美国募资时的主打牌。就像创业者要说服他们一样,他们也须在海外像祥林嫂一样重复中国概念,并辅以盛大、百度、分众、尚德的榜样力量。

在经历2000年的互联网高潮和随后的泡沫破灭后,2003年,携程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互联网业和风投业的复苏。2004、2005两年,第一波VC基本投完,2004年是VC回收投资最多的一年,达8亿美元,2005年则是VC募钱最多的一年,达40亿美金,这成了第二波VC投放的开始。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除了进入房地产等领域,这些热钱也部分乔装为VC,投向Web2.0概念的互联网公司、通信、生物化工以及新材料等行业。业界笑传:从硅谷飞北京、上海的商务舱里,坐的都是VC,上亿美金在中国上空盘旋,伺机着陆。钱太多了,好的投资项目就显得少了,于是出现VC们为争项目而相互开火的闹剧。

VC行业内部也在加快整合。来自DFJ、联想投资、华登的人组建了红杉中国,一伙英特尔创投出来的人自立门户,原软银亚洲的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加盟BainCapital,周鸿一、沈南鹏、古永锵、林欣禾等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纷纷加入VC,甚至原属半官方人物的田溯宁也离开网通自创VC。

面对滚滚资金相催,滚石移动、A8、亿友、猫扑等互联网明星自不待说,一些后起新秀如精品学习网、Wealink、碰碰网也在一夜之间冒出来,Mysee仅是其中之一。高燃也宣称自己获得千万美金级的投资,并且“有四五家公司在找我们,我们看是找哪一家”。这种“忽悠”可信度虽不高,但至少让人感觉,钱真的太多了!

那么,这些公司项目真有那么高的价值吗?

泡沫?泡沫!

IDG技术创业投资资金副总裁李建光说,IDG已经投了很多Web2.0的网站,像土豆网、中搜等很多公司。到底这个东西有没有戏,他们自己也没有谱。“投资1.0的企业,因为有美国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还算有谱,但美国成功的Web2.0企业寥寥可数。”

李建光认为,Web2.0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清晰的商业模型。“Web2.0将来会跟1999年、2000年的互联网新兴起来一样,会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整合时期。”

前任和讯网总裁谢文也持此观点。他认为,一个商业模式的成熟、市场的成熟,包括用户的认可需要很艰苦的时间,三年绝不长。Web2.0新兴网站商业模式的成熟需要时间。

还有一些更加乐观的看法,即认为经过第一轮互联网泡沫后,业界对泡沫增强了辨别力。他们认为,今天的互联网企业更加成熟,创业者更注重商业模式,资深的投资人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还提供了例证,从美国的Myspace2005年营收1.2亿,到国内创办于2005年的在线网络杂志Gogosun的收费订阅约2000万元纯利润,都表明Web2.0新兴网站具备有别于1.0的新商业模式。他们坚信,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证券等投资银行不会主动为第二次“泡沫”买单。

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乐观,有力支持了新兴网站们继续烧钱不赚钱。创业者精心培育了一棵概念之苗,从前期天使投资人,到后续不断的VC加入,使得这个链条越拉越长。由于有充足资金的喂养,互联网业呈现出新一波繁荣景象,但短期内不挣钱的事实,又让互联网业看上去更像藤蔓丰茂的无根之花。

互联网投资者自然不会承认泡沫,就像创业者不承认泡沫一样。他们与创业者站在同一利益战线上,把泡沫吹大,并在泡沫未破灭前,动作利索地套现退出。

高燃在央视《对话》里说,他是先找钱才干事,而不是先把成绩做出来,再去拉投资。如果有人出到合适的价钱,他会把网站卖掉。“我又是一个投机分子。”他说。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工具。这无论对创业者,还是VC,他们多半是能接受的。甚至于从投资链条来看,创业者与VC也互为工具,他们可借助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VC宁可低调行事,而不是愚蠢地高唱互联网赞歌。实际上,创业者与VC们也在紧张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泡沫论者。

“明年下半年泡沫就会开始破灭。”金融界副总裁、原新浪网财富中心总监王炜说,现在有几十万元就有人敢去办网站玩过程,这是典型的泡沫期。“基本上的算法是按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周期来计算,当然,其中考虑了大环境的一些因素。现阶段是风投大量进入,但势头已经很慢了。”他认为,“这次泡沫与上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已经进入赢家通吃阶段,新的公司越来越难生存。”

还有更悲观的论调。“明年年初,财报出来之前,互联网泡沫就破。”一互联网分析师笃定地说,“互联网挣了什么钱?广告、游戏、mvas(移动增值业务),对不对?”

他分析说,广告主在网络广告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是互联网企业所忽视的问题;游戏的市场增长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mvas的增长有限,同时与互联网弱相关。“资本的耐性很低,市场一旦刮起风来,谁都挡不住。”他说,“其实市场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人们太贪婪了,贪婪的期望超过了高速增长的速度。”

支撑他的判断的,同样是数据,“基本上就是看(网络广告、游戏、电子商务和mvas的)增长速度、集中度和VC投资规模。这三个指标能说明很多问题。”“集中度继续增加的市场,即使增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不妙。”

提及Web2.0,他认为,Web2.0最终媒体化了,抢的是网络广告的钱,“大家以为是挣用户的服务费,后来发现还是要挣客户的广告费。广告主的广告费增长有限,所以预期达不到。”

他还举例说,与Web2.0同样热的还有IM(即时通讯),但IM发展十年来,真正开始盈利,是从2004年开始的,依靠mvas。“大家太浮躁,没有泡沫才怪呢。”

除了互联网业内人士和分析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少磊老师也持“泡沫论”。不过他凭的是直觉,“简单的数据也未必真的有用”,“互联网经济有明显概念的东西,比如Web2.0、SNS,所以有点泡沫是有利的。”

“但我不相信会有上次那样崩盘似的破裂。”王少磊说。

尽管有人认为,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后才能确认,但事实上,泡沫是具有典型特征的。比如,价格快速上涨,对价格持续上升抱很高期望;主观思维“范式改变”;新投资者加入以及新兴企业家出现;公众和传媒高度关注,等等。

Netcraft发布了2006年6月份的互联网Web Server调查报告,得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数据:本月互联网新增站点数目达到396万个,这是史上最大一次的单月新增站点数量。这次大爆发,超过了2003年3月的330万。这次爆发基本上由Blog推动,Blog服务增长强劲,Google的Blogger新增用户(域名)达到66万,而在全球范围内Blog也在疯狂流行,增长最快的两个地方是德国的Intergenia AG和日本的Excite.co.jp。研究者警告说,这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有力证据。

重回互联网本质

互联网成了倒啤酒似的产业。“第一次倒啤酒会冲起大量泡沫,第二次再倒时,那酒会斜贴着杯边缓缓下去,泡沫会少些,但仍会激起大量泡沫。”

如何避免泡沫呢?很多人相信,互联网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他们认为,互联网使社会经济体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但互联网本身不是经济体的组成部分。

有一组数据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网站数约为668900个,其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60.7%。

中国电子商务的源动力来源于企业,而中国99%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所以,尽管有很多披着概念的新兴网站在叫嚣,但这些网站可能只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不构成互联网经济的主流。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存在Web泡沫2.0,但破裂后的打击可能不会像上次那样大。

其实,互联网已不再是经济体的附属工具那么简单了。人们的需求由“衣食住行”扩大为“衣食住行知”,使互联网经济正构成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增量,或者说互联网经济也是实体经济。不仅如此,从载体到实体,从信息到娱乐,从注意到体验,人们对互联网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也在深化。

至于Web2.0亦或其他概念,新浪网资深副总裁陈彤的感受是,概念本身非常不重要。“重要的是,网民真正存在巨大的技术应用。互联网厂家关注的是用什么互联网平台满足网民的需求。”

陈彤还举了个让人瞠目的事例。他说,新浪网最初成立是为了给王志东研发的中文软件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几个月后发现大家真正愿意探讨的话题是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后来推出的论坛,流量远远大于产品本身,这促使新浪网决定推内容频道,因为发现所谓的互动、以网民原创为主的论坛形式,不足以最好地表现新闻。

早期的新浪是从最典型的Web2.0网站,发展到所谓Web1.0的。

网易首席架构师丁磊就曾表示,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Web2.0的业务,而且会做得更好。丁磊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关注最本质的东西,以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扛着2.0还是3.0的大旗。


Yuga Labs 或对元宇宙/Web3 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撰文:Pedro Herrera,DappRadar 撰稿人

编辑:南风

撰文时,Yuga Labs 的 6 个 NFT 系列已经占到了以太坊上 NFT 市值的 43%。

上图:Yuga Labs 的 6 个 NFT 项目的市值,数据截至2022年3月29日

不到一年前,也就是2021 年 4 月 28 日,Yuga Labs 推出了「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AYC),这是 NFT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BAYC 与CryptoPunks一起引领了 NFT 热潮,在 2021 年见证了创纪录的交易量。这两个 NFT 项目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越了区块链领域,达到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地位。CryptoPunks 和 Bored Apes (无聊猿) 已经通过知名拍卖行佳士得 (Christie’s) 和苏富比 (Sotheby’s) 成为主流,并成为数十位名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因此,当 Yuga Labs 宣布收购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知识产权时,整个加密社区陷入一阵狂热。

收购 CryptoPunks 知识产权几天之后,Yuga Labs 通过公布其元宇宙计划后再次登上头条,包括其备受期待的代币ApeCoin以及 BAYC 生态系统元宇宙项目Otherside。Yuga Labs 经历了从最初推出 BAYC 这个当时铸造价只有0.08 ETH(约合 120 美元) 的 NFT 收藏品到发展成为一个领先的 Web3.0 品牌。Yuga Labs 目前的估值已达 40 亿美元,并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元宇宙生态系统。本报告将从不同角度阐述 Yuga Labs 公告的影响,并阐述这些最近的行动在 Web3 和元宇宙的前景中的含义。

关键信息

Yuga Labs 成为了 Web3 领域的主导力量,其 6 个 NFT 系列的总市值约为 81 亿美元,占以太坊前 100 名 NFT 收藏品项目市值的43%

ApeCoin代币通过其 23 亿美元的市值加强了 Yuga Labs 的品牌定位。

由 Anderseen Horowitz (a16z) 和 Animoca Brands 牵头的4.5 亿美元投资(估值 40 亿美元) 进一步推动了 Yuga Labs 的元市场计划。

目录

Yuga Labs 的 NFTs 占据以太坊上 NFT 地板市值的 43%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底价在收购后上涨

作为 BAYC 生态的经济引擎,ApeCoin 代币的市值接近 23 亿美元

4.5 亿美元的投资提振了 BAYC 元宇宙

对 Web3 领域产生的影响

Yuga Labs 的 NFTs 占据以太坊上 NFTs 地板市值的 43%

在收购 Larva Labs 拥有的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的知识产权之前,Yuga Labs 已经控制着整个加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名字之一:Bored Ape Yacht Club(BAYC)。BAYC 系列包含 10,000 个 NFT,成为了 NFT 头像运动的代名词。该项目受到 NFT 社区的广泛欢迎,并很快被著名的 NFT 收藏家所寻找,最显著的就是好莱坞、体育和音乐名人。这些名人的高度参与给这个 NFT 系列带来了一种与现实世界中的奢侈品牌相似的独特性。

除了10,000 个「无聊猿」NFT,Yuga Labs 的 BAYC 生态系统还包含其他3 个额外的 NFT 项目

The Bored Ape Kennels (BAKC,无聊猿狗舍俱乐部)

The Mutant Ape Yacht Club (MAYC,突变猿游艇俱乐部)

The Bored Ape Chemistry Club (BACC,无聊猿化学俱乐部)

这些 NFT 系列展示了 Yuga Labs 实现的高实用性。「无聊猿」NFT 的持有者们已经免费获得了BAKC(总计 10,000 个) 和突变血清 (BACC),比例为 1:1 (外加 Gas 费)。

编者注:BACC 总共包含 10,000 份 NFT 突变血清 (Mutant Serum) ,由 3 种不同的突变血清组成:M1 Mutant Serum、M2 Mutant Serum 和 Mega Mutant Serum。BAYC 无聊猿的持有者在空投到 BACC 突变血清之后,可以选择将 BACC 血清与 BAYC 无聊猿进行结合以铸造 MAYC 突变猿 NFT,也可以选择在 OpenSea 等平台上将 BACC NFT 进行出售。注入 M1 或 M2 血清的 Bored Ape (无聊猿) 外观会有较轻微的变化,相比之下 Mega Mutant Serum 所带来的突变外观会更为疯狂以及难以预测,因此这种血清的价格更高。此外,血清在使用后将会消失。

BAYC 生态系统是整个 NFT 领域中最强大的群体之一。根据 DappRadar 的 NFT 价值估算工具,BAYC、BAKC、MAYC 以及 BACC这 4 个 NFT 系列的市值估计为 55 亿美元,这一市值占了以太坊前 100 名 NFT 收藏品系列的底价市值的29%。如下图所示:

Yuga Labs 或对元宇宙/Web3 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撰文:Pedro Herrera,DappRadar 撰稿人...

关于我们

币安下载官方app|币安iOS版|币安安卓版|币安电脑网页版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币安官网渠道 数字区块链交易平台 Powered by binance
QR code